博物館簡訊 [第88期]

點閱:1

並列題名:The Newsletter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Museums

作者:賴瑛瑛總編輯

出版年:2019.06

出版社: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44

本期內容簡介
博物館與地方專輯(Museum of “Sense of Place')
專論
以行動博物館概念作為地方文化傳習的樞紐:頭城搶孤的博物館視角 陳碧琳/蘭陽博物館館長
如何以中央與地方各項資源整合社區生態博物館發展?從南澳的部落營造看「原住民式生態博物館」產業建構 翁基峰/文化部 「文化創意產業輔導陪伴計畫」輔導顧問、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諮詢輔導計畫」輔導委員
淺談社區博物館對於地方再造的影響:以阿緱城文化生活圈為例 蕭登峰/阿緱地方文化館館長
蕭嘉儀/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
地方博物館強化專業治理之建議 于瑞珍/嘉義縣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運籌團隊共同主持人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實踐之路:居民共學與行動的博物館地方經營 陳倩慧/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臺灣博物館新訊
博物館裡的媽媽教室:培養博物館觀眾從零歲開始 鄭雅云 / 前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專員、前國立臺灣美術館展覽組專員
 
國際博物館新訊
陷落伊斯蘭的美術世界:馬來西亞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高瑄鴻/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FOLLOW化與溝通的創發,AI人工智慧與記憶的繼承:開啟廣島的記憶的時之窗 黃丹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實踐大學推廣教育部講師
 
博物館知識庫
一日藝評人計畫:羅德島設計學院博物館活動介紹與短評 林君薇/美國謝爾頓美術館前助理教育策展人

雜誌簡介
 
關於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Museums, CAM)成立於1990年7月22日,是由國內關心博物館人士及同好所組成之專業社群組織,以促進臺灣博物館專業發展扮演臺灣與國際博物館專業合作及學術交流平臺為宗旨,長期致力於博物館專業發展相關議題之研究,陸續辦理各項博物館專題研究案及多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積極推動各專業委員會之運作發展,廣受國內公、私立博物館及國際博物館專業組織肯定。
 
本學會擁有逾百所團體會員館及250多名個人會員,並在歷屆理事長及28位理、監事推動下,以「專業合作、社群交流」為會務經營之理念,媒合國內公、私立博物館、博物館相關大學校院及國際博物館協會等專業組織,實質建構臺灣與國際博物館專業組織交流網絡,進圖增進臺灣博物館界的國際能見度及影響力。
 
誠摯邀請您 共同探索臺灣博物館專業發展之軌跡。

  • 客座主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