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簡介: 法律扶助基金會為提升與累積關於法律扶助制度的研究能量,且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法律扶助活動所服務的人群特質,增進社會的理解,集結了實務界與學界若干有志之士,組成了編輯委員會,創設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學術性雜誌──《法律扶助與社會》。採取了邀稿的方式,不過不論在論文格式或雙向匿名審查方面,均採取了嚴格把關的態度,希望能夠維持學術性的要求,藉此與聯誼性、介紹性為基本個性的通訊、會刊等刊物相區別。
簡介
本期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66、67條之相關爭議問題初探──從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1年度勞訴字第179號民事判決談起
勞資會議決議與一般性團體協議對個別勞工之拘束力──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655號民事判決
涉外消費訴訟之國際管轄權──我國法、歐盟法與日本法之比較研究
保險利益、道德危險與人身保險契約
研究論文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66、67條之相關爭議問題初探──從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1年度勞訴字第179號民事判決談起
勞資會議決議與一般性團體協議對個別勞工之拘束力──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655號民事判決
涉外消費訴訟之國際管轄權──我國法、歐盟法與日本法之比較研究
保險利益、道德危險與人身保險契約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法律扶助基金會為提升與累積關於法律扶助制度的研究能量,且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法律扶助活動所服務的人群特質,增進社會的理解,集結了實務界與學界若干有志之士,組成了編輯委員會,創設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學術性雜誌──《法律扶助與社會》。採取了邀稿的方式,不過不論在論文格式或雙向匿名審查方面,均採取了嚴格把關的態度,希望能夠維持學術性的要求,藉此與聯誼性、介紹性為基本個性的通訊、會刊等刊物相區別。
法律扶助基金會為提升與累積關於法律扶助制度的研究能量,且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法律扶助活動所服務的人群特質,增進社會的理解,集結了實務界與學界若干有志之士,組成了編輯委員會,創設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學術性雜誌──《法律扶助與社會》。採取了邀稿的方式,不過不論在論文格式或雙向匿名審查方面,均採取了嚴格把關的態度,希望能夠維持學術性的要求,藉此與聯誼性、介紹性為基本個性的通訊、會刊等刊物相區別。